本文轉載自今日頭條,頭條號:“莊帥”。

化妝品渠道發展遵循其客觀規律,效率決定渠道方向,渠道與化妝品需求的同步或錯位決定了化妝品增長節奏。

渠道更替的本質是在效率之間做取舍
(1)渠道更迭存在客觀獨立性,本質由效率驅動
化妝品渠道分為線上、線下兩部分,其中線下按類型可分為:商超(KA)、百貨、化妝品專營店(CS)、免稅店渠道。

渠道變遷是市場根據效率做出的選擇。對品牌商和消費者而言,不同渠道的效率的差別主要來自三個維度:渠道費用、渠道覆蓋范圍、渠道消費者教育和產品體驗度。
(2)費用、范圍、體驗感共同決定渠道效率
費用、范圍、體驗感三者共同決定渠道的效率,發展趨勢是效率不斷提升。
百貨:品牌溢價力強,進入成本高企、覆蓋面窄
渠道利益分配:國際品牌商更為強勢,國產品牌渠道利益較大。
百貨渠道利弊分析:提升品牌溢價,進入成本高企、覆蓋面窄。
KA:渠道流量大、渠道費用較高,覆蓋面小
KA 渠道鏈利益分配參與者主要包括品牌商、經銷商、和 KA 零售商。
KA 渠道利弊分析:渠道流量大、渠道費用較高、年輕群體覆蓋性較差。
CS:中間環節簡單,兼顧消費體驗與性價比
渠道中間環節相對簡單,渠道成本費用項目更少。
CS 渠道特征:渠道靈活,兼顧消費體驗與性價比,國產品牌為主。
免稅:渠道效率高,覆蓋面窄、有購物限額
獨特的免稅生意模式塑造較高渠道效率,但覆蓋面窄、有購物限額。
線上:渠道費用低,利潤空間大,體驗感差
線上渠道利益分配:渠道費用低,利潤空間大。
線上渠道優劣分析:渠道效率最高,體驗最差。
(1)線上渠道的渠道鏈條最短,渠道商利益分割最少。
(2)線上渠道進入門檻最低,對現金流壓力、人力、庫存成本要求不高。
(3)線上渠道淡化一二線與三四線城市的區域界線,覆蓋最廣,下沉最深。
(4)有效收集客戶信息,挖掘需求,及時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。
(5)購物體驗的缺失是線上的短板,品牌只能通過圖片和文字進行產品展示。
(6)摻假售假問題迭出,商家/平臺信譽引發擔憂。
渠道與需求同步或錯配決定行業發展節奏
自上世紀 90年代以來,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化妝意識的增強,化妝品需求不斷擴大,增量需求帶來的紅利階段性釋放。
(1)上世紀 90年代:化妝品需求從無到有,百貨渠道為主
上世紀 90年代,化妝品需求從無到有,產生“第一波”需求紅利。
90年代品牌商掌握渠道鏈話語權,中外品牌共享百貨渠道。
渠道發展滯后于需求,90年代末行業增速回落。
(2) 2000-2012:KA 和百貨渠道黃金期,CS 渠道快速擴張
線下渠道的多元化發展滿足化妝品多層次需求,催生“第二波”需求紅利。
KA和百貨渠道的黃金期,國際大牌主導
KA 和百貨渠道的黃金期,線下渠道催化“第二波”需求紅利。
國際品牌主導百貨和商超渠道。
本土品牌發力,CS渠道打開下沉市場
迎合供需缺口,CS 渠道攜本土品牌打開下沉市場。
(3) 2012-2016:宏觀壓制,線上興起,渠道結構性調整
整體消費疲軟,化妝品行業增速承壓。
線上渠道興起,大眾品牌最先受益
線上渠道興起,C2C 模式是前期主流。


線上渠道紅利的最初受益者:大眾品牌。
線下渠道結構性調整
線上增長帶來線下承壓,線下化妝品渠道結構性調整。
(4) 2017 至今:需求驅動高端化妝品增長,線上渠道恰逢其時
高端市場需求驅動“第三波”需求紅利,線上渠道恰逢其時。電商發展至今已與高端化妝品品牌商需求更為匹配,渠道和流量紅利的同步助力行業逆周期增長。


天眼查APP專業版數據顯示,我國目前共有超過760萬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“彩妝用品、美容用品、護膚品、香水、護發品、化妝品、卸妝水”,且狀態為在業、存續、遷入、遷出的化妝品相關企業。
從地域分布來看,廣東省毫無疑問的是化妝品第一大省,各類化妝品相關企業的數量超過80萬家,占全國相關企業總量的10.58%。山東省和陜西省分別位居第二三位。
電商平臺日均成熟,B2C模式成主導,渠道性價比提升。
線上渠道短板得以改善、優點更加突出,渠道性價比的逐步提升使得國際品牌商入駐意愿加強。
電商流量紅利趨向末期,貨幣化率提升成為電商平臺主要矛盾。


本文轉載自今日頭條,頭條號:“莊帥”。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不代表千訊咨詢的立場。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(若存在內容、版權或其它問題,請聯系:qx@qx365.com)